通过新技术,将填埋垃圾稳定化的时间从50年缩短到10年——太阳成集团赵由才教授将这些城市的“麻烦”变身为建筑材料。这一名为“存余垃圾无害化处置与二次污染防治技术及装备”的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目前已在武汉、天津两地建成示范项目,每年处理15万吨“十年陈”垃圾,出口近七万吨,创汇800多万美元,为城市垃圾处理难题找到了一条新出路。
一、让垃圾加速“稳定”,从50年缩短至十年
卫生填埋是我国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垃圾填埋场容量有限,不少城市的处理能力已逼近极限。早在上世纪90年代,赵由才就提出,将城市垃圾中难以焚烧的部分填埋,待垃圾变得稳定而无害时,再进行处理。而据当时国外的经验,填埋垃圾要达到稳定状态需要40到50年时间。通过长期研究,赵由才发现,在填埋垃圾中添加少量微量元素,可大大缩短填埋垃圾的稳定化时间。
“我们发现,垃圾只需经过8到10年填埋,就能达到稳定状态。”赵由才说,在被填埋的时间里,生活垃圾经过充分的生物降解,其中有机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就连隐匿于垃圾中的病原体也被“熬死”。剩下的不可降解物中,40%至50%为塑料,5%至10%为建筑垃圾,还有30%左右的腐植土,它们均可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比如,将垃圾中的塑料与一些填料混合之后,经过230℃的高温压制,就可制成木塑材料等建筑材料。赵由才办公室里摆放的一些板材样品,就是由垃圾制成的。
陈年垃圾资源化后,填埋场也可进行二次开发。赵由才告诉记者,除了腾出地方填埋“新鲜”垃圾,填埋场还可通过规划开发,种植经济林木,这对土地稀缺的大中城市意义重大。他以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为例说,那里的生活垃圾在被填埋三年后即可种植浅根植物,八年后还可种植其他上海本土植物。
至于垃圾填埋场自身的安全与环保问题,赵由才表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已相当成熟,可以确保地下水不受污染,臭气也大大降低,沼气则通过导排焚烧,基本不会造成污染。
二、陈年垃圾回炉再造,“逆向”变成能源
垃圾回收本是苦差,今后可能变成香饽饽。目前该项目的示范工程正在天津、武汉展开。“在武汉,人们每年挖出15万吨陈年垃圾用于资源再生产。”赵由才说。
值得一提的是,新技术使得这些陈年垃圾创造出了更高价值。以塑料为例,赵由才介绍说,如果直接回收塑料垃圾用于再生产,其成本相当高:首先,不同类型的塑料无法进行统一的资源化处理;其次,回收的塑料垃圾来源复杂,难免会滋生各种病原体,给工人带来了交叉感染的隐患——在这种情况下,由谁回收、如何回收、回收到哪里等都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因此,先通过填埋进行无害化处理,再挖出来进行资源化利用,无疑是更经济且更安全的方法。
“现在,由这些陈年塑料垃圾制成的建筑材料,与木头、竹子等天然材料制成的建筑材料成本相当,使用三年后还可再回收,产品面市之后,受到海外客户追捧。”赵由才说,这些材料每年出口创汇800多万美元。
今后,随着技术的改进提升,这些塑料垃圾在稳定之后,还可实现回炉再造,生产各种石化工业原料。“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废塑料合成自石油,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用加热和催化的方法对塑料这种大分子物质进行分解处理,重新得到汽油、柴油、液化气等能源。”在赵由才看来,如今的垃圾填埋场将为城市未来留下一座资源宝藏。
图文来源:文汇报
记者:金婉霞 许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