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八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颁奖典礼落下帷幕,公司学子在终审答辩中创历史最好成绩。经两轮线上函评、终审答辩会评审,公司共获奖5项,其中特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海报奖1项,2项特等奖作品均来自公司徐祖信院士团队。
叶建锋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团队作品《水陆共济,砥砺消黑—城市排水管道高有机底泥精准定位技术》获得科技理念类特等奖和最佳海报奖。
指导教师:叶建锋
团队成员:魏卿、祁海玥、裘晶晶、任雪儿
作品简介:针对我国城镇排水系统错混接严重导致污染物雨天直排引发河道水体出现黑臭反复的问题,本作品首次提出符合当前形势的“水量不能减少但可以降低污染物浓度”的控污新思路,基于前期研究中通沟底泥碳排放行为和碳素气体产排机理的两大理论发现,首次创新性对应研发了一种城市排水管道高有机底泥的精准定位技术,研制出相应的在线监测设备,通过建立的碳素气体产排动力学模型和通沟底泥有机物含量反演模型(模型精度高达94%),实现了高有机含量通沟底泥的精准化、智慧化定位,进而对其清掏以实现雨天入河污染物的有效削减,是目前削减排水系统雨天入河污染的有效技术手段。作品首提的控污理念、研发的定位技术和在线监测设备,目前正在全国推广应用。
董滨教授指导的本科生团队作品《基于超高温好氧发酵的社区湿垃圾原位资源化技术装备》获得科技实物类唯一特等奖。
指导教师:董滨
团队成员:钟欣茹、李国豪、朱春宇、冯思盈
作品简介:针对社区垃圾分类点湿垃圾易腐败发臭、运输成本高的问题,本作品发明设计了一种将收集点湿垃圾原位快速降解的小型化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装备:合理利用湿垃圾的易腐组分生物降解速度快、产热量大的特点,通过构建自有菌剂与原位资源化装备相结合的社区小型化湿垃圾超高温好氧发酵系统,将湿垃圾转化为社区高品质绿化用土。项目成果在十个城市与农村社区进行了试点应用,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
柴晓利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团队作品《微纳米复合粉末载体材料开发及其在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中的应用研究》获科技实物类二等奖。
指导教师:柴晓利
团队成员:王成显、李栋、李婷婷、黄韬、周洁颖
作品简介: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HPB)技术基于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向生化池中投加微纳米复合粉末载体,构建了悬浮生长污泥和附着生长污泥均质共生的双泥系统,开发了具有污泥选择性分离回收功能的旋流分离单元,解决了聚磷菌与脱氮菌在世代周期上的矛盾,实现了污泥“双泥龄”,大幅提高了系统同步脱氮除磷效率。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近20省市,30余座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提标扩容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吴德礼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团队作品《工业水源低碳变革与系统重构:面向电化学-光热-烩变循环融合体系下的可持续清洁化生产》获科技理念类三等奖。
指导教师:吴德礼
团队成员:吴昊天,彭帅,张家铭,严撼麟
作品简介:从绿色-环保-资源化的角度出发,本作品提出对重金属的富集回收,以及清洁水的蒸发生产,实现从重金属盐水到重金属盐、钠盐、清洁水分类资源回收。该方案通过对太阳能蒸发和电容去离子结构设计的理解,形成了两步式资源回收路径。探索重金属资源、可再生能源、清洁水资源的分类回收,实现工业废水的资源化,达到绿色低碳的目的。
据悉,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是为环境领域员工搭建的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学科竞赛和交流平台,往届环科赛获奖选手中已涌现出了14名知名学术英才,并成功孵化3个高新科技企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环境领域顶级科技竞赛。2023年第十八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共有来自全国251所高校,980支队伍,总计6000人次参赛。第十八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的参赛作品分为科技理念类、科技实物类和绿色创业类三类,共产生4项特等奖,公司摘得其中2项特等奖。